MOS管、三極管、IGBT之间的因果关系 区别与联系最全解析
MOS管 三極管 IGBT模塊MOS管、三極管、IGBT之间的因果关系 区别与联系最全解析
大家都知道MOS管、三極管、IGBT的标准定义,但是很少有人详细地、系统地从这句话抽丝剥茧,一层一层地分析为什么定义里说IGBT是由BJT和MOS组成的,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,在应用的时候,什么时候能选择IGBT、什么时候选择BJT、什么时候又选择MOSFET管。这些问题其实并非很难,你跟着我看下去,就能窥见其区别及联系。
MOS管、三極管、IGBT之间的关系
PN結:從PN結說起
PN結是半導體的基礎,摻雜是半導體的靈魂,先明確幾點:
1、P型和N型半导体: 本征半导体掺杂三价元素,根据高中学的化学键稳定性原理,会有 “空穴”容易导电,因此,这里空穴是“多子”即多数载流子,掺杂类型为P(positive)型;同理,掺杂五价元素,电子为“多子”,掺杂类型为N(negative)型。
2、載流子:導電介質,分爲多子和少子,概念很重要,後邊會引用
3、空穴”帶正電,電子帶負電,但摻雜後的半導體本身爲電中性
4、P+和N+表示重度摻雜;P-和N-表示輕度摻雜
PN結原理如下圖,空穴和電子的擴散形成耗盡層,耗盡層的電場方向如圖所示:
(一)二極管
PN結正偏:PN結加正向電壓,如下圖
此時P區多子“空穴”在電場的作用下向N區運動,N區多子電子相反,使耗盡層變窄至消失,正向導電OK,也可以理解成外加電場克服耗盡層內電場,實現導電,該電壓一般爲0.7V或0.3V。二極管正向導通的原理即是如此。
PN結反偏:PN結加反向電壓,如下圖:
反偏時,多子在電場作用下運動使PN結加寬,電流不能通過,反向截止;二極管反向截止的原理就是這樣。但是,此時少子在內外電場的作用下移動,並且耗盡層電場方向使少子更容易通過PN結,形成漏電流。得出重要結論,劃重點:反偏時,多數載流子截止,少數載流子很容易通過,並且比正偏時多數載流子通過PN結還要輕松。
(二)三極管
上邊說PN結反偏的時候,少數載流子可以輕易通過,形成電流,正常情況小少子的數量極少,反向電流可忽略不計。
現在我們就控制這個反向電流,通過往N區注入少子的方式,怎麽注入,在N區下再加一個P區,並且使新加的PN結正偏,如下:
上圖中,發射結正偏,空穴大量進入基區,他們在基區身份仍然是少數載流子的身份,此時,如前所述,這些注入的少數載流子很容易通過反偏的PN結——集電結,到達集電極,形成集電極電流Ic。
于是,我们课堂上背的三極管放大导通条件是<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>就非常容易理解了,上一张三極管的特性曲线。
这里涉及了饱和区的问题,三極管工作在饱和区时Vce很小,有人说饱和区条件是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也正偏,这很容易让人误解;发射结正偏导通没问题,但集电结并没有达到正偏导通,若集电结正偏导通,就跟两个二极管放一起没区别;集电结的正偏电压阻碍基区少子向集电极漂移,正偏越厉害,少子向集电极运动越困难,即Ic越小,因此饱和状态下的Ic是小于放大状态下的βIb的,此时,管子呈现出很小的结电阻,即所谓的饱和导通。
(三)MOS管
MOS管結構原理:以N-MOS爲例,a:P型半導體做襯底;b:上邊擴散兩個N型區,c:覆蓋SiO2絕緣層;在N區上腐蝕兩個孔,然後金屬化的方法在絕緣層和兩個孔內做成三個電極:G(柵極)、D(漏極)、S(源極)。
工作原理:一般衬底和源极短接在一起,Vds加正电压,Vgs=0时,PN结反偏,没有电流,Vgs加正电压,P衬底上方感应出负电荷, 与P衬底的多子(空穴)极性相反,被称为反型层,并把漏源极N型区连接起来形成导电沟道,当Vgs比较小时,负电荷与空穴中和,仍无法导电,当Vgs超过导通阈值后,感应的负电荷把N型区连接起来形成N沟道,开始导电。Vgs继续增大,沟道扩大电阻降低,从而电流增大
爲改善器件性能,出現了VMOS、UMOS等多種結構,基本原理都一樣。
(四)IGBT
IGBT是MOS和BJT的复合器件,到底是怎么复合的,往下看。从结构上看,IGBT与功率MOS的结构非常类似,在背面增加P+注入层(injection layer)。
得出IGBT的導電路徑:
由于上圖P阱與N-漂移區的PN結成反偏狀態,于是産生了JFET效應,如下圖。
于是,在上述IGBT結構中,電子流通方向的電阻可用下圖表示,結合上邊描述,一目了然。
爲了減小上述電阻,並且提高柵極面積利用率,溝槽柵IGBT變成主流,作用效果如下圖。
此外,为了提升IGBT耐压,减小拖尾电流,在N –漂移区、背面工艺(减薄和注入)上下了不少功夫:
N-區下的功夫包含以下幾種:
1、PT:以高浓度的P+直拉单晶硅为起始材料,先生长一层掺杂浓度较高的N型缓冲层(N+buffer层),然后再继续淀积轻掺杂的N-型外延层作为IGBT的漂移区,之后再在N-型外延层的表面形成P-base、N+ source作为元胞,最后根据需要减薄P型衬底。
2、NPT:采用轻掺杂N- 区熔单晶硅作为起始材料,先在硅面的正面制作元胞并用钝化层保护好,之后再将硅片减薄到合适厚度。最后在减薄的硅片背面注入硼,形成P+ collector。
3、FS:以轻掺杂N- 区熔单晶硅作为起始材料,先在硅面的正面制作元胞并用钝化层保护好,在硅片减薄之后,首先在硅片的背面注入磷,形成N+ 截止层, 最后注入硼,形成P+ collector。
三極管,MOSFET, IGBT的区别?
爲什麽說IGBT是由BJT和MOSFET組成的器件?
要搞清楚IGBT、BJT、MOSFET之間的關系,就必須對這三者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有大致的了解。
BJT
双极性晶体管,俗称三極管。内部结构(以PNP型BJT为例)如下图所示。
BJT內部結構及符號
雙極性即意味著器件內部有空穴和電子兩種載流子參與導電,BJT既然叫雙極性晶體管,那其內部也必然有空穴和載流子,理解這兩種載流子的運動是理解BJT工作原理的關鍵。
由于图中 e(发射极)的P区空穴浓度要大于b(基极)的N区空穴浓度,因此会发生空穴的扩散,即空穴从P区扩散至N区。同理,e(发射极)的P区电子浓度要小于b(基极)的N区电子浓度,所以电子也会发生从N区到P区的扩散运动。
這種運動最終會造成在發射結上出現一個從N區指向P區的電場,即內建電場。該電場會阻止P區空穴繼續向N區擴散。倘若我們在發射結添加一個正偏電壓(p正n負),來減弱內建電場的作用,就能使得空穴能繼續向N區擴散。
擴散至N區的空穴一部分與N區的多數載流子——電子發生複合,另一部分在集電結反偏(p負n正)的條件下通過漂移抵達集電極,形成集電極電流。
值得注意的是,N區本身的電子在被來自P區的空穴複合之後,並不會出現N區電子不夠的情況,因爲b電極(基極)會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子以保證上述過程能夠持續進行。這部分的理解對後面了解IGBT與BJT的關系有很大幫助。
MOSFET
金屬-氧化物-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,簡稱場效晶體管。內部結構(以N-MOSFET爲例)如下圖所示。
MOSFET內部結構及符號
在P型半導體襯底上制作兩個N+區,一個稱爲源區,一個稱爲漏區。漏、源之間是橫向距離溝道區。在溝道區的表面上,有一層由熱氧化生成的氧化層作爲介質,稱爲絕緣柵。在源區、漏區和絕緣柵上蒸發一層鋁作爲引出電極,就是源極(S)、漏極(D)和柵極(G)。
MOSFET管是壓控器件,它的導通關斷受到柵極電壓的控制。我們從圖上觀察,發現N-MOSFET管的源極S和漏極D之間存在兩個背靠背的pn結,當柵極-源極電壓VGS不加電壓時,不論漏極-源極電壓VDS之間加多大或什麽極性的電壓,總有一個pn結處于反偏狀態,漏、源極間沒有導電溝道,器件無法導通。
但如果VGS正向足夠大,此時柵極G和襯底p之間的絕緣層中會産生一個電場,方向從柵極指向襯底,電子在該電場的作用下聚集在柵氧下表面,形成一個N型薄層(一般爲幾個nm),連通左右兩個N+區,形成導通溝道,如圖中黃色區域所示。當VDS>0V時,N-MOSFET管導通,器件工作。
IGBT
IGBT的結構圖
IGBT內部結構及符號
黃色色塊表示IGBT導通時形成的溝道。首先看黃色虛線部分,細看之下是不是有一絲熟悉之感?
這部分結構和工作原理實質上和上述的N-MOSFET是一樣的。當VGE>0V,VCE>0V時,IGBT表面同樣會形成溝道,電子從n區出發、流經溝道區、注入n漂移區,n漂移區就類似于N-MOSFET的漏極。
藍色虛線部分同理于BJT結構,流入n漂移區的電子爲PNP晶體管的n區持續提供電子,這就保證了PNP晶體管的基極電流。我們給它外加正向偏壓VCE,使PNP正向導通,IGBT器件正常工作。
這就是定義中爲什麽說IGBT是由BJT和MOSFET組成的器件的原因。
此外,圖中我還標了一個紅色部分,這部分在定義當中沒有被提及的原因在于它實際上是個npnp的寄生晶閘管結構,這種結構對IGBT來說是個不希望存在的結構,因爲寄生晶閘管在一定的條件下會發生闩鎖,讓IGBT失去柵控能力,這樣IGBT將無法自行關斷,從而導致IGBT的損壞。
IGBT和BJT、MOSFET之間的故事
BJT出現在MOSFET之前,而MOSFET出現在IGBT之前,所以我們從中間者MOSFET的出現來闡述三者的因果故事。
MOSFET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。德国科学家Lilienfeld于1930年提出的场效应晶体管概念吸引了许多该领域科学家的兴趣,贝尔实验室的Bardeem和Brattain在1947年的一次場效應管发明尝试中,意外发明了电接触双极晶体管(BJT)。
兩年後,同樣來自貝爾實驗室的Shockley用少子注入理論闡明了BJT的工作原理,並提出了可實用化的結型晶體管概念。
發展到現在,MOSFET主要應用于中小功率場合如電腦功率電源、家用電器等,具有門極輸入阻抗高、驅動功率小、電流關斷能力強、開關速度快、開關損耗小等優點。
隨著下遊應用發展越來越快,MOSFET的電流能力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。爲了在保留MOSFET優點的前提下降低器件的導通電阻,人們曾經嘗試通過提高MOSFET襯底的摻雜濃度以降低導通電阻,但襯底摻雜的提高會降低器件的耐壓。這顯然不是理想的改進辦法。
但是如果在MOSFET結構的基礎上引入一個雙極型BJT結構,就不僅能夠保留MOSFET原有優點,還可以通過BJT結構的少數載流子注入效應對n漂移區的電導率進行調制,從而有效降低n漂移區的電阻率,提高器件的電流能力。
經過後續不斷的改進,目前IGBT已經能夠覆蓋從600V—6500V的電壓範圍,應用涵蓋從工業電源、變頻器、新能源汽車、新能源發電到軌道交通、國家電網等一系列領域。IGBT憑借其高輸入阻抗、驅動電路簡單、開關損耗小等優點在龐大的功率器件世界中贏得了自己的一片領域。